家庭兼顧育兒與就業
都會型媽媽/不滿養育環境 嘉芬:撐了兩年 放棄醫師工作
【林倖妃、喬慧玲/台北報導】 / / 2013.12.16
嘉芬是醫學中心前途光明的醫師,生產後因為要照顧孩子又要兼顧研究和病患,時時刻刻處於緊繃狀態,終於放棄工作;小靜當媽媽才一年半,卻因社會環境不友善,讓她自認被當成次級公民,基本權利被剝奪,直說「再生一個是要我的命」。

畢業後在醫學中心靠著認真和努力升上主治醫師的嘉芬(化名),生產後馬上面臨孩子托育問題。她說,兒子很難帶,連換三個保母後,決定拜託婆婆幫忙,下班後自己照顧。但偏偏兒子根本不睡覺,夜晚只睡二小時,她足足有一年的時間幾乎無法闔眼,甚至得了憂鬱症。

嘉芬說,在教學醫院工作一定要從事研究,但在孩子和病患間奔波,她根本沒有時間進行研究,白天只要一通電話說孩子發燒,她就心神不寧。撐了兩年,不得不決定放棄大好前途,「要當媽媽,就要對孩子負責」。她語重心長地說,如果有彈性工時制度、對生育婦女友善的工作環境,或許她的人生會不同。

工作多年後回歸校園當起研究生的小靜是新手媽媽,當媽媽才一年半,卻深刻體會到社會環境對「母親」根本不友善。她說,《性別平等教育法》規範,生產的女學生有同等就學權利,但學校宿舍缺乏母子共宿制度,她必須花更多錢租房子,帶孩子去圖書館也被趕出來。小靜最生氣的是,火車沒有哺乳室,她只能躲在廁所內擠母乳,時間久一點就有人敲門催,種種不愉快的經驗,讓她深感挫折,覺得當媽媽是二等公民。

小靜說,寧願政府把津貼的預算都用來建構托育制度,讓媽媽都能享有便宜又安全的托育服務。問她是不是願意再生一個、可以多領一點津貼,小靜說,社會環境太不友善,不想多吃苦頭。

有一個五個月大兒子的職業婦女林小姐表示,生三個才補助五千元,對一般都會家庭沒有誘因,現代人生一胎勉勉強強,生兩胎捉襟見肘,生三胎真的需要很大勇氣。她舉國外例子,紐西蘭政府為鼓勵生育,送民眾房子,德國是免學費。她不奢望政府也這樣大手筆,但至少應符合現實,要減輕家長育兒負擔,對學齡前的幼童應免托育費,學齡後提供義務教育免學費。

一位身懷雙胞胎的邱姓職業婦女認為,政府不應該生一個補助二千、兩個三千、三個五千。她生兩個小孩才補助三千元,平均一個小孩一千五百元,比單生一個小孩補助少。但她的雙胞胎小孩不可能有一個的奶粉錢只吃一半吧?

兒子上公立托兒所的陳太太指出,孩子上公托月費五千元,算是便宜的了,養一名孩子每月至少一萬五到二萬跑不掉。她建議,對於多子女家庭,政府應減免賦稅,教育費優惠或免費才是比較實際的做法。



     
訂閱
玉美人客戶服務專線:
(02)89669762分機13、14
週二至週六 10:00~17:30
週一與國定例假日休館
訂購傳真:(02)8966-6283